年年都說就業難,真的難嗎?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近期采訪多所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負責人發現,部分專業大類的簽約率,較往年同期增量確實有所下降。然而,在不少領域,從傳統專業生長出的全新行業吸引力,引人關注。
瞄準傳統行業的新增長點
“今年,智能制造領域來我校招聘的企業比去年增加了四成,新材料領域招聘單位數量增加兩成,崗位需求數長勢明顯,”上海大學招生與畢業生就業工作辦公室副主任傅新華說。
上海大學在電子技術、計算機、材料等專業在業內享譽多年,而材料基因工程等專業水平在國內處于前列。從某種意義上說,招生單位的增加,可以直接反映這兩個行業用人需求的剛性增長。
崗位增量與產業發展息息相關,在我國產業轉型、能級提升的當下,智能制造及新材料產業的持續升溫,促進相關專業的求職機會增多。值得一提的是,產業發展的大趨勢下,這一需求是長期且穩定的。
“許多人不知道,近年來‘非法學專業領域’對法學專業畢業生需求日益增多,”上海政法學院畢業生就業工作負責人張軍說。依法治國的大背景下,各行各業的法律意識不斷加強,而法學相關專業背景,成為就業過程中有力的敲門磚。這部分就業流向為知識產權管理、合同簽訂、風險防控、審計等多部門。近幾年,進入紀委的法學背景相關專業畢業生也有所增加。
張軍認為,社會經濟發展中,預判產業高峰低谷只是尋找就業藍海的要素之一,更重要的是,有意識將自身打造更為“保值”的專業背景。當前,許多高校開設的通識教育課程、專業性較強的公共課,每位學生都可以未雨綢繆,在自身專業與學校其他專業的優質教學資源中尋找最佳交匯點,完成復合型成長。
拓寬就業視野,求職面向世界
不久前,上海視覺藝術學院出了很牛的畢業生——文物修復專業中國書畫修復方向本科生呂智超。當時,美國史密森尼學會國立佛利爾與塞克勒美術館面向全球招聘繪畫和紙張保護方面的修復師,要求是博士學歷,而他憑借在中國傳統紙張保護和西方保護修復方面的優異技術,脫穎而出。如今,他修復的作品包括元代趙孟《二羊圖》、 明代趙伯駒《千里江山圖》等。
憑借在專業上的獨特優勢,參與全球的求職競爭,在上海視覺藝術學院招就辦主任唐竭婧看來,不僅僅是一個走出國門的問題,更重要是開拓視野,不拘泥于傳統的求職范疇。
她舉例,當前,文化創意產業作為一種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產生的以創造力為核心的新興產業。對于不少人文藝術類專業學生,特別是普遍認知中今年就業較為“困難”的文科類專業畢業生而言,這是一片更為廣闊且值得深耕的藍海。
文化創意產業主要包括廣播影視、動漫、傳媒、視覺藝術、工藝與設計、環境藝術、廣告裝潢、服裝設計、軟件和計算機服務等方面的創意群體。這一產業的特點在于,業內絕大多數企業小而靈,不僅可以作為就業方向,也成為大學畢業生創業的沃土。在上海視覺藝術學院,每年畢業生中,有10%的學子選擇自主創業,其中相當一部分將目光聚焦于此。新媒體藝術學院演出空間藝術設計2016屆畢業生陳錦南,就是其中之一。如今,他作為上海南易設計的創始人,承擔了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江蘇文藝成果展、沙鋼集團鋼鐵博物館設計、vr藝術展-上海,以及華為南京信息展設計等多項重要工作,闖出了名堂。這些,同樣是就業的藍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