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文化,即一種組織中的長期形成的行為習慣,或者價值觀,行為準則,文化并非是空洞的,它是貫徹到日常的行為中的,記得以前在電梯行業時候,OTIS的理念是“我的電梯與您的大樓同在”因此,OTIS電梯設計強調安全可靠,而三菱電梯的理念是“上上下下的享受”—因此三菱的電梯設計思想就是強調舒適度。當時在西子奧的斯做安全官,執行來自UTC的FPA(預防死亡性事故審查),當時培訓時就總會有現場安裝人員問這樣是安全的嗎?那樣是安全的嗎?但是,這些問題又是在安全規則里沒有提到的,那么,我們就會給出一個評判標準:
(1)你是否已經有兩道以上的安全保護措?
(2)你必須相信規則,而不是人;就像你在電梯井道里工作,你應該遵守規則把電柜鎖上,而不應該相信你的同事不會開動電梯—如果他以為你已經從井道里出來了呢?
文化就是這樣的規則—對于群體而言,具有統一的評判標準,在遇到需要抉擇的時候,我們選擇什么?因為我們每天會遇到選擇,每個人需要在遵守規則與變通、道德與利益、組織與個人等多重問題面前遇到決策,那么,什么是我們的取舍呢?
文化就是組織這種復雜群體內進行統一行動的規則與標準,它建立在企業的價值觀之上,而這些是否能夠被真正的貫徹到每個人的行為之中?貫徹在產品設計中?貫徹在行動之中。
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曾經用非常有意思的一段話總結了這一點:“對于文化來說,戰略是早餐,技術是午餐,產品是晚餐。文化會吃掉后面的其他東西。”
沒有統一的思想和行動,一個企業實際上是無法取得發展的,無法形成合力,因為每個人的想法都不同,就會使得力量發散,而我們的產業同樣如此,缺乏一種優秀的文化土壤,那么就無法培育產業的良性發展的秩序和整體的進步。
智能制造中的工匠精神
在我們所遇到的各種制造場合中,我們發現大家都比較強調工匠精神,但是,卻似乎大部分時候我們并沒有理解工匠精神是什么?很有意思的是曾經讀過一本日本秋山利輝寫《工匠精神》,在這本書中作者提到了“孝”作為其工匠精神的基準,因為一個人必須孝敬父母,才會努力去工作使得父母在朋友中獲得榮耀,通過一系列的以“孝”為中心的組織行為和設計,秋山利輝使得他的木工作坊成為了精益求精的極致。
在制造業比較發達的國家,其實,日本是最有意思的,日本的企業家包括很多公司的經營,你會感覺到東洋文化(東洋就是中國)的影響,包括儒家思想、佛教文化都對日本企業家的經營和指導有非常大的影響,而禪宗作為一個比較實用易于理解的佛教宗派不僅在南北朝、隋唐時期有很好的發展,也在日本得到了非常大的保留,那種“禪定”的專注,來自于持戒、忍辱、禪定、精進、般若在他們的企業文化里體現的比較淋漓盡致。
中西文化各有其利弊,西方文化的科學、嚴謹是我們必須學習的,而東方哲學的全局與直指人心的修為也是我們要學習的,因為科技帶來了效率的提升。而傳統的儒家/佛家都講道“發心”,陽明先生講“致良知”,這些也是“自利利他”的精神,這種精神才能保證和諧一致,缺乏這種文化,那么就會成為“急功近利”,賺“快錢”。
記得前段時間一位記者朋友一起聊到了產業中的種種亂象,包括騙補貼,重視硬件而不重視軟件,缺乏對人才的培養有效機制等等,這位朋友問我“這應該怎么辦呢?”。我回答她“其實,該怎么作,每個人都明白,產業政策的制定者明白,教育的管理者也明白,企業經營者也明白”,應該如何規劃產業,如何制定人才培養的長期戰略,包括如何創新的產品設計,有效的規劃產業及企業自身的發展路徑,但是正如《聞香識女人》那部電影里Frank少校所說“每當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我都知道該怎么走,可我卻從來不走,因為那他媽的太苦了“,是的,沒有人愿意走那條正確的道路,因為,每個人都知道那太艱難了,不是不知道路在哪里,只是不愿意去走,而希阿榮博堪布在他的《透過佛法看世界》里說道“佛法是一條道路,就看你走不走”,其實,同樣道理我們都知道走向正確的道路是什么,就看我們走不走。
我們需要擺脫哪些文化?
推進智能制造的發展,我們必須去除不良的文化風氣
--差不多文化
胡適先生在他那個年代就曾經寫過《差不多先生》一文,這篇文章描述在我們生活中無所不在的“差不多“文化,而對于智能制造/工業互聯網而言,我們走在科技發展的道路上,那么這種差不多思想就是不能有的,記得給我針灸的醫生說何以我們的醫學研究不如歐美,而事實上,我們的人口和醫院負荷讓我們有足夠的病例去比國外有條件進行研究,但由于應付差事的”湊數據“,差不多就行了的實驗過程,使得我們的研究缺乏說服力,也就無法與嚴謹的西方研究者相比。
差不多文化是最為普遍而又難以根治的,在推進智能制造時,如果我們還是這種差不多文化,那么,顯然無法推進順利,在精益環節,我們就無法以精益求精的態度對待生產流程中影響成本,能耗,時間的因素進行有效的建模分析,那么就無法知道如何采集數據……當基礎的“精準”思想沒有的時候后面所有的都是沒有意義的。
--官僚文化
官僚文化的顯著特點就是“唯上而論”或者好聽的“順從權柄”,而枉顧事實和正確的邏輯,官僚文化還表現在僵硬的流程和變通的關系,這種風格在國有企業較為明顯,不從客戶出發,而從領導意志出發。這種無法按照正確邏輯行事的作風一定會使得企業無法正確的判斷方向和準確的行動,而內部的各種力量不在一個方向也使得團隊整體缺乏力量的凝聚,就像踢球的時候后衛和門將互相指望就可能被對方前鋒抓住機會。
--山寨文化
如果我們不重視知識產權,我們就無法發展自己的產業,過去,我們總是以低價競爭,但這種日子看來以后很難了,因為國家在這方面越發的嚴格,通過抄襲省略研發驗證的過程,在數字時代,這將變得更難,數字時代其實使得Know-How將更多以軟件形式封裝,工藝變得更為復雜,已經到了難以像過去那樣輕易拷貝的階段,不僅機械,控制,工藝,材料均以軟件的形式封裝,包括流程,服務等全部通過更為數字的形式來實現,以前那種幾何測繪就可以抄襲一臺機器和產線的年代也將過去,而另一方面隨著國家對知識產權保護的承諾以及愈發重視,法律法規的健全,想通過山寨的想法去獲得成功變得更難。
我們需要文化的進步,而不是技術
事實上,無論推進智能制造還是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這些熱門的概念以及對應的技術并非是問題的關鍵,而如果我們沒有文化的改變,沒有形成統一合力的行動規則,我們就會在無序中消耗自身的資金,力量,時間,而無法獲得高效的發展。
--創新文化
重視創新,重視制造中的工藝改善與優化,用工匠精神去雕琢產品,雕琢工藝,雕琢管理運營,才能在不斷的雕琢過程中尋找到新的方法,工具,技術,這個時候你才發現你需要數字化設計,需要智能制造,而不是為了獲取補貼,也不是為了讓別人覺得自己走在前面的面子工程,只有這樣的雕琢,才是智能制造的真正原動力,只有這樣的需求產生的技術創新才真正有意義。
--工程師文化
重視工程師,重視人才的培養,不要“葉公好龍”式的重視人才,把重視人才放在口頭上,而要真正的建立有效的工程師培養體系,產學合作,讓大學能夠更接近產業,讓人才真正的高效培養,才能發揮我們的高品質人才優勢,鼓勵創新,鼓勵批判性思維,注重工程師能力的培養。嚴謹而務實。
文化有很多體現形式,而要真正的推進智能制造就必須有追求真實,說實話,說真話的環境與氛圍,避免假大空的風氣。
不僅僅是產業,也是企業,包括每個人都要去行動,才能讓產業進入良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