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人,一件事,唯有機器人。”這句話再次出現在新三板公司伯朗特的2018年年報上。這家擁有“實現營收萬億級”大目標的工業機器人制造商近期公布了2018年的成績單:4.52億元營收,4351.53萬元凈利潤。
伯朗特表示,2018年公司機器人銷售目標超額完成,已經是國產機器人銷售第一,實現了跨越式的發展。
機器人銷量大增
根據伯朗特2018年年報,公司去年實現營收4.52億元,同比增長25.36%,實現歸屬掛牌公司股東凈利潤4351.53萬元,同比下降6.77%。
從年報看,公司原計劃2018年度經營目標為實現銷售機械手2.7萬臺、機器人2000臺,實際銷售機械手15788臺、機器人5137臺,機械手銷售目標未達成的主要原因是機械手終端需求增長放緩,機器人銷售目標大幅超額完成。數據顯示,2017年該公司機器人銷售數量僅為351臺。
伯朗特近日還公布了2019年1月份產品的產量和出貨量。公司今年1月機械手、機器人產量分別為1023臺、1004臺,同比分別下降43.07%、增長1294.44%;機械手、機器人出貨量分別為1163臺、702臺,同比分別下降27.36%、增長980.00%。
伯朗特表示,據高工產研統計,公司2018年銷售機器人臺數已是國產機器人銷量第一,從2017年機械手國內銷量第一到2018年國產機器人銷量第一,只用了一年時間。
公開資料顯示,伯朗特成立于2008年,2014年1月24日正式在新三板掛牌。短短幾年時間,公司業績飛速發展,2014年公司營收為8384.84萬元,凈利潤為588.05萬元,在接下來的三年里,公司每年的業績增幅均超過50%。
在多輪定增獲得發展資金后,公司還并購了多家機器人研發及配件公司。2015年,伯朗特以300萬元收購了東莞市暢利萊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60%的股權。2016年,伯朗特以50萬元收購了寧波力匠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5%的股權;1元收購廣東造裕智能裝備機器人有限公司5%的出資份額,承擔50萬元的出資義務。2017年,伯朗特以3600萬元收購華成工控51%的股權。被并購之前,華成工控還是伯朗特第四大供應商。
控制成本+玩轉資本
隨著我國勞動力成本快速上漲,“機器換人”熱潮在全國范圍內迅速蔓延,工業機器人市場需求不斷擴張。
在這種情況下,伯朗特不斷并購從而掌握核心零部件定價權的目的不言而喻。同時,伯朗特還創造了應用商模式和榮造基金模式。
應用商模式下,伯朗特向全球招募500家應用商,從中挑選100家相對優質的再通過股權投資、參股等方式進行資本合作,使公司產品更快速地推向市場,提高市場份額,同時能夠強化公司對應用商隊伍的掌控能力,最終優化公司產業布局。
而榮造基金模式是伯朗特的實際控制人通過已經備案的私募基金管理人發起設立基金(委派尹榮造為代表),然后讓投資人認購基金份額成為基金的股東,尹榮造擔任基金的執行事務合伙人唯一的委派代表,同時是基金的普通合伙人,參與伯朗特的定增。隨著伯朗特融資規模的增加,尹榮造的股權不僅不會被稀釋,實際控制權還會進一步增強。
伯朗特認為,中國機器人產業的出路關鍵在于成本,只要讓全球上億家中小企業買得起、用得起機器人,一定會引爆全球機器人產業每年上億臺的需求量。
為了實現目標,伯朗特實行的商業模式較為激進,公司采用的應用商銷售模式,即各應用商可根據提供的擔保財產情況申請20萬-2400萬元不等的產品授信額度,在申請授信時雖有個人擔保,但并未對個人擔保的財物進行抵押或質押,若應用商無償還能力且為其提供擔保的個人可執行財產不足以支付貨款時,會引發應收賬款壞賬的風險。同時,應用商模式中還有返點的優勢:季度+年度最高返點比例可高達20%,返點是應用商訂貨時公司通過商業折扣返還機器人和機械手。賒銷和返點模式的推行,給伯朗特帶來了高額的營收增長。
伯朗特表示,2019年公司目標是完成年銷售2.5萬臺機器人與機械手,到2023年,兩大主營產品的銷量達到40萬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