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進入高齡化社會,加上少子化,缺工的問題只會愈來愈嚴峻。和大工業早在十年前就開始啟動自動化生產模式,近年來和工研院量測中心合作,導入AOI自動光學檢查,加上智慧生產設備,不但切入特斯拉供應鏈,產線的人力更從28人縮減到6-8人,減少了71%的人力支出。
工人熟練地操作機器,生產線上的零件不停地產出,這里專門生產各種齒輪和傳動軸,連電動車大廠特斯拉的齒輪也由他們供應。記者呂蓓君:「我們現在來到和大的產線,可以看到我身旁全部都是原料,這些原料經過加工之后,就會變成我手上的傳動軸,像是這樣子的零件,需要一條產線28個員工才有辦法達成,在這么高的人力需求之下,和大也開始思考,要怎么樣減低人力的需求,因此他們也在嘉義投資了新的廠房。
機械手臂不停運作,我們來到嘉義的工廠,這里是全自動化的產線,原本一條產線需要28名人力,不過現在只要6到8名,等于縮減了71%的人力。」
訂單作業時間從原本的45天縮短至32天,節省28%每條產線年產值增加25%~33%,而自動化幕后的推手則是和大董事長。和大董事長沈國榮:「在缺工的情況下我們就思考到,自動化是我們必走的路,所以我們大概在10年前,就開始做自動化了,在臺灣這種少子化又老年化的社會,我們對這個5年到10年后的人力,我們就會特別的去留意。」
斥資30億元投資,嘉義廠占地一萬四千坪,規劃七條智慧制造產線。過去生產訂單時,都是大量生產一批,累積一定數量后,再利用人工方式逐件量測,品管,非常耗時,但現在還有更厲害的。記者呂蓓君:「除了自動化之外,另外一個特點就是會智慧學習,像我身旁的這條產線來說,是由和大跟工研院量測中心一起合作開發的,它主要是做熱處理的品質檢測,意思是一邊制造一邊可以做品管,節省下大筆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