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業過得確實不容易。賽意自己的客戶,有的開始收購越南同行,因為制造業在向越南轉移;有的在和客戶談分擔關稅,以抗擊貿易摩擦帶來的高壁壘。但反而是在這時候,他們更愿意在工藝流程的升級上投入。年景好的時候,它們天天趕工、搶市場,這時候更愿意修煉內功。”上市公司賽意信息董事長張成康在2月21日舉辦的2019年工業互聯網峰會上說。
他補充說,賽意業務最好的時候,其實是2009年的制造業寒冬。
賽意信息的傳統業務是為企業提供ERP服務,市值在33億元左右。從三年前,它開始進入智能制造、工業互聯網領域,并成立了全資子公司,以防和傳統業務打架。在它的客戶里,90%來自制造業。
賽意在本次峰會帶來“工業手環”。工業手環不及拳頭大小,能吸附在設備上捕捉振動,并通過無線傳輸數據,幫助設備進行遠程診斷。以刀具為例,通常需要人來判斷刀片何時變鈍。但工業手環能把數據傳回分析平臺,根據振動波形變化,用機器學習預判出刀片何時需要更換。在繁復的工業流程中,這種硬件配合機器學習,能應對不同的工藝流程。
現場人員表示,工業手環雖然要配合數據平臺使用,但硬件成本并不高,“白送企業都行”,這有助于將產品和服務打入小企業。
而這樣的傳感器能夠出現,實際也得益于正在到來的5G技術。在4G時代,一個傳感器每月傳輸的波形數據,可能要付給聯通上萬元的通訊費用。但有了5G技術,每月成本就能降低到幾十元。“之前只在實驗室場景能用,現在才可以商用。”這正是做制造業升級服務的企業的機會所在。
除了工業手環,賽意還演示了一整套個性化生產的流水線:用微信下訂單,定制一個刻字相框,機器會自動完成訂單管理、物料準備、制造、檢驗和物流的每個環節。而這套設備占地僅幾十平方米,總造價百萬元左右。目前,賽意并不直接生產設備,而是提供包括軟件的一整套集成方案。
張成康認為,目前智能制造領域尚是藍海:傳統的美國制造業IT成本約是年收入的2%,例如1億元營收拿出200萬元維護IT系統。但中國,這一數字是0.2%。作為制造業大國,張成康認為,做智能制造升級尚有十倍增長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