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的確不再新鮮,過去一年,各種級別的機器人大賽、人工智能研討會紛至沓來,于是,警惕人工智能過熱的言論一時間甚囂塵上。不過,當人工智能遇到武器裝備,這一科技+軍事的“敏感”“務實”話題,還是吸引了不少人的關注。
前不久,在由北京海鷹科技情報研究所、航天科工智能機器人有限責任公司、先進制導控制技術重點實驗室、北京市機器人伺服與控制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遠望智庫聯合舉辦的2016年海鷹論壇上,與會專家熱議“無人裝備”并展望其發展。
北京海鷹科技情報研究所所長谷滿倉說,對一個正在進入信息社會的現代化國家而言,無人裝備的智能化水平及其發展與應用程度將對國家的綜合國力產生巨大而深遠的影響。他說,無論是從建設強大的國防、強軍興軍,還是從國民經濟發展、建設創新型國家的角度來看,人工智能技術在無人裝備上的應用都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
比如,導彈人工智能。當天,北京機電工程研究所主任王長青在題為《人工智能在飛航導彈上的應用與展望》的報告中就提到,未來作戰面臨著高度對抗、有限信息支援、全氣象條件、多任務需求等挑戰,不確定性大幅增加,需要導彈具有自主感知和態勢認知能力,以適應不確定的戰場變化。
王長青說,為提高武器的作戰效能,未來協同作戰、體系化作戰已成為發展趨勢,需要導彈能夠像人一樣互相協作完成復雜任務。他還特別指出了飛航導彈人工智能的九大研究方向:不依賴衛星的導航、模式識別、健康管理與容錯控制、協同制導、智能變形、認知雷達與認知對抗、超維度物聯、戰場數據挖掘與自主決策、智能毀傷。
他還表示,導彈人工智能是人工智能技術在導彈武器領域的一種創新應用,是未來武器發展的一個重要技術群。今后應針對這方面開展研究,快速形成技術優勢,更好地打造“好用、管用、實用”的飛航武器精品裝備。
當然,這一切都還要從人工智能的基礎應用做起來。比如,輪式機器人,當天,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德毅在題為《輪式機器人實踐與展望》的專題報告中就提到,圍棋機器人和輪式機器人正發展成為人類的伙伴,他們有智慧、有個性、有行為能力,甚至還有情感。機器人給人類帶來的影響將遠遠超過計算機和互聯網在過去幾十年間已經給世界帶來的改變。
他還特別提到,各式各樣的人機協同機器人,為我們迎來了人與機器人共舞的新時代。李德毅說,人類始終善于更好地調教和幫助機器人,善于利用機器人的優勢并彌補機器人的不足,或者用新的機器人淘汰舊的機器人;反過來,人類還能夠利用機器人提升自身的智慧和能力,機器人一定會讓人類自身更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