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2024年底,人形機器人賽道正在加速“起飛”。12月2日,人形機器人公司魔法原子(MagicLab)發布視頻公布產品進展——人形機器人MagicBot已進駐工廠產線,進行多項作業訓練。僅相隔半月,四川具身人形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發布了成都市首個人形機器人原型機——身高165cm的“天行者1號”可以輕松完成自主行走等動作展示……
越來越多的人形機器人涌入公眾視野。擺脫了“機械手臂”印象的人形機器人,到底進化到了怎樣的階段?從各研發機構公布的視頻看,人形機器人大都有著與人類相似的外形和身高,最大的特點是可以以平穩、流暢的步伐直膝自如行走,還能發揮雙手搬運、靈巧操作工具等穩定運動能力進廠“擰螺絲”。
人形機器人賽道火熱,不僅僅體現在產品的不斷突破層面。近期,比亞迪、華為、小鵬、特斯拉等頭部企業開始布局或更新人形機器人。北京、上海、深圳、成都等地均相繼出臺相關機器人產業政策。
在各地的積極布局中,成都被業界稱為“跑步入局”,啟動運行機器人創新中心、組建了中西部首個人形機器人領域新型研發機構,專注人形機器人“大腦”研發等等一系列創新舉措,向著全國人形機器人研發制造增長極和示范應用新高地吹響沖鋒號。那么,加速“進化”的人形機器人走進千家萬戶還需要多久?下一步又該如何打通商業化“最后一公里”?
①
人形機器人加速“進化”
提到人形機器人,你會有什么印象或想象?是電影《終結者》中的“T-800”,還是《銀翼殺手2049》中的“復制人”?2024年,這一想象空間在不斷被打開。
本月初,在魔法原子公布的一段視頻中,可以看到人形機器人MagicBot已經進駐工廠生產線進行作業訓練,該公司計劃明年一季度正式發布新一代人形機器人產品MagicBot,同步小規模量產,并在工業、商業服務等場景落地應用。
相隔半個月后,上海智元新創技術有限公司在社交平臺宣布,公司已開啟通用機器人商用量產。而在Cyan青心意創正式發布的獨立自研通用人形機器人動態視頻中,Orca Ⅰ不僅像人一樣可以直膝行走,能根據內容自主匹配情緒輸出,還能精準操作咖啡機,沖泡咖啡,雙臂動作絲滑流暢。
最近的熱點來自于成都。在2024年最后一個季度,“成都造”人形機器人發布迎來爭先突破。
10月28日,成都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發布了“貢嘎一號”,這款超輕量級人形機器人自重僅25公斤,創造了行業內的多個紀錄。
12月16日,四川具身人形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線上發布了商業化人形機器人原型機——天行者一號,這個身高165cm、重約50kg的“大家伙”,能夠輕松完成自主行走等動作展示,這也是四川首臺全尺寸、直立行走商業化人形機器人。值得一提的是,“天行者一號”采用了全自主研發的高緊湊一體化關節及高魯棒性運動控制算法等關鍵核心技術,能夠應對各種復雜地形和環境,后續將將陸續“入職”多家柔性產品制造企業,發揮雙手搬運、靈巧操作工具、自主行走等穩定運動能力。
事實上,如果將時間和空間的坐標拉遠,不難發現,人形機器人賽道在今年異常火熱:優必選人形機器人Walker今年聚焦汽車、消費電子等制造業重點領域,已進入多家車廠實訓;宇樹科技的機器人實現了完全仿人的自然行走;優理奇機器人正在醞釀“進家”計劃;波士頓動力的新版Atlas機器人實現了在工廠的不同儲物柜之間靈活搬動零件;特斯拉人形機器人“擎天柱”計劃2025年開始量產……
如果把人形機器人行業比喻成一場馬拉松,當前幾乎都處在前1000米的起跑階段,正迎來搶灘布局的關鍵窗口期。
②
千億級產業競速,成都“跑步”入局
2024年被稱為人形機器人商業化元年。據首屆中國人形機器人產業大會發布的報告預測,2024年中國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將達到27.6億元,2030年有望成長為千億元市場。
在千億級藍海市場之下,各種資源要素正向人形機器人賽道加速匯聚。公開報道顯示,今年上半年,國內人形機器人投融資事件達到13起,融資總金額超過20億元。近期,比亞迪、華為、小鵬、特斯拉等頭部企業也開始布局或更新人形機器人。
加碼人形機器人賽道的并不僅僅是資本和頭部企業。今年以來,全國多地發布了支持人形機器人產業發展的政策。目前,北京、上海、深圳、成都、青島等城市圍繞人形機器人產業積極布局,相繼出臺相關政策和行動計劃,加速人形機器人技術研發、產品研制,推動整機產品在不同典型場景推廣和應用。
記者注意到,在發布扶持政策的同時,不少地方紛紛成立了人形機器人產業創新中心,被業界視為“跑步入局”,成都就是其中之一。今年4月,成都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取得營業執照,標志著中西部地區首個人形機器人新型研發機構正式落地成都。僅僅在半年后,成都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發布了首款具備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超輕量級人形機器人“貢嘎一號”,自重僅25公斤,創造了行業內的多個紀錄,它不僅擁有最高負重比0.22和最長續航時間8小時的優勢,且60%的零部件來自成都本地供應商,體現了區域內產業鏈的完善與協同。
但成都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的布局并不局限于此。成都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有限公司、成都睿樂達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張睿睿透露,團隊目前正在抓緊研發難度更大的足式人形機器人,預計在12月下旬推出。
不少行業人士認為,成都在人形機器人產業上的頻頻創新,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豐富的創新資源。記者了解到,成都充沛的高校院所人才資源、持續壯大的科技創新平臺為人形機器人相關產業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值得一提的是,成都已構建成熟的產業基礎,獲批建設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和國家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擁有人工智能領域科技型企業超900家,為人形機器人核心軟件算法領域的突破蓄勢積能。尤其是機器人全產業鏈初具雛形,初步形成從關鍵零部件、本體、系統集成到終端應用的機器人全產業鏈發展態勢。
此外,校企合作、技術積累也是成都人形機器人產業成長的重要推動力。比如,具身科技的團隊成員大多擁有豐富的工業和學術背景,具備深厚的技術積累,與電子科技大學等高等院校的緊密合作,使得技術研發和應用場景落地得以快速推進。
③
如何打通商業化“最后一公里”?
站在風口,成都前瞻布局已經確立了新的目標——《成都市機器人產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4—2026年)》明確提出,力爭到2026年,全市機器人產業創新能力顯著提升,打造100款機器人新品、聚集100家產業鏈上下游企業、打造100個標桿示范場景,全產業鏈規模突破600億元,建成全國人形機器人研發制造增長極和示范應用新高地。
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是,隨著技術迭代邁入爆發期,盡管人形機器人在技術上取得了顯著進步,但機器人最終要叫好,更要“叫座”——如何將實驗室中開發的原型轉化為可批量生產的消費產品?成都不僅專注“制造”,更強調場景落地,逐步打開商用的大門。
具身科技負責人馮振宇透露,前期通過政府搭建的企業服務平臺,對接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和蜂鳥智能硬件中試平臺,加快了具身本體生產,同時通過對接應急、公安、軌道等部門,深入挖掘業務需求,推動機器人應用場景落地。“接下來,‘天行者一號’將陸續‘入職’多家柔性產品制造企業,發揮雙手搬運、靈巧操作工具、自主行走等穩定運動能力。”
更多創新舉措已經鋪展開來。目前,成都高新區已在創新科技園打造了人工智能和機器人專業園區,開展新技術新產品新場景大規模應用示范行動。此外,成都高新區將打造機器人公園,聚焦場景應用需求,提升機器人核心零部件及機器人整機研發制造能力,實現機器人產業鏈上下游融合發展,推動機器人進入工業制造、社區養老、商業零售、農業采摘、學校醫院等工作場所,助力成都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產業集群
其風正勁,成都打造人形機器人示范應用高地還有哪些拓展空間?成都高質量發展研究院曾對國內外人形機器人產業發展態勢以及成都發展現狀進行過深度調研,在其看來,成都搶抓下游高增長賽道,前瞻布局人形機器人落地應用場景,是關鍵。比如,建立全市人形機器人場景落地協同推進機制,錯位布局示范應用場景,探索構建人形機器人應用場景需求和解決方案“資源池”,征集推出一批“人形機器人+”典型示范應用場景等等。
“與此同時,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拓寬產業轉化路徑,以創新能力為抓手,助力產業集聚發展。”成都高質量發展研究院相關負責人介紹,成都可以探索在養老陪護、家庭服務、迎賓接待、商超導購等多元場景中引入人形機器人產品,鼓勵有條件的產業園區建設“人形機器人+”體驗中心,并支持公共服務場景先試先用。
——信息來自:紅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