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消息稱,小米、小鵬、蔚來等多家汽車產業鏈公司宣布切入人形機器人賽道。金融投資報記者注意到,在新能源車企聚焦產品續航、價格戰及智能駕駛競爭的同時,頭部車企紛紛宣布布局人形機器人領域;與此同時,汽車零部件供應商也切入了人形機器人產業鏈。
■ 本報記者 劉敏
二級市場上,截至2月24日收盤,機器人板塊探底回升。其中,新時達6連板,埃夫特、柯力傳感和盛通股份漲停,昊志機電、埃斯頓分別收漲9.57%、6.12%。
車企跨界布局
從新能源車企來看,特斯拉和小鵬汽車已經發布了人形機器人產品或原型。其中,特斯拉于2022年9月發布第一代人形機器人Optimus原型機。2024年7月,特斯拉二代人形機器人Optimus在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亮相。據透露,特斯拉將致力于在2025年生產10000部人形機器人Optimus,還計劃從2026年開始向第三方售賣這種機器人,并稱當人形機器人Optimus年產量達到100萬臺時,單價可降至2萬美元。
小鵬汽車于2023年推出了自主研發的人形雙足機器人PX5。2024年11月,小鵬汽車發布自主研發的全新AI人形機器人Iron。據介紹,人形機器人Iron“大腦”采用自研圖靈AI芯片,算力高達3000T,融合智能駕駛領域技術積累,有720度無死角環境感知能力。
小米機器人團隊也宣布了人形機器人進展:“目前正推進旗下CyberOne(鐵大)在自家制造產線上的分階段落地。”
金融投資報記者了解到,CyberOne是小米發布的全尺寸人形仿生機器人,支持家庭護理、陪伴等多種場景。
理想汽車方面表示,“100%會做人形機器人”,但“節奏不是現在”。據了解,之所以不是現在,是因為理想汽車CEO李想認為車是無接觸、標準化的機器人,如果車都無法實現L4,很難讓更復雜的機器人去解決更難的問題。
與此同時,廣汽集團也發布了第三代具身智能人形機器人GoMate,實現了驅動器、電機、靈巧手等核心部件完全自研。GoMate的亮點在于“可變輪足移動結構”,彌補了足式在效率方面的不足。
產業鏈受關注
業內人士認為,新能源車企擁有成熟的零部件供應鏈體系,可以快速整合和優化人形機器人所需的精密零部件,如電機、減速器、軸承等。值得注意的是,有汽車零部件公司已經進入人形機器人產業鏈。
均普智能是汽車一級零部件供應商,以及后橋差速器裝配與檢測項目的供應商。2月19日,公司在投資者互動平臺回復稱:“公司設立了均普人工智能與人形機器人研究院有限公司,專注于人工智能與人形機器人的研究開發。”
貝斯特主要產品包括渦輪增壓器精密軸承件、渦輪增壓器葉輪、渦輪增壓器中間殼、發動機缸體等關鍵汽車零部件等。公司近日在接受機構調研時表示,充分利用現有資源,發揮公司競爭優勢,搶抓機遇,全面導入“工業母機”“人形機器人”“汽車傳動”以及“自動化產業”等新賽道。
TrendForce集邦咨詢表示,從人形機器人角度分析,美國市場的機器人AI生態圈較為完整,中國市場則聚焦建立供應鏈,預計未來的產品價格和應用將更加多元。
據相關調查,拓普集團、三花智控、恒立液壓、新劍傳動、兆威機電等上市公司,不僅可對中國市場需求穩定供貨,而且已經打入海外大廠供應鏈或進入送樣階段。
國泰君安最新發布的研報認為,與汽車自動駕駛類似,人形機器人是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的深度融合,因此,二者在軟硬件系統上有諸多相通之處。從軟件層面來看,端到端模型是人形機器人的主要發展方向。從技術演進路線上,根據智元機器人的定義,人形機器人也將從“G1—G5”循序漸進式演進。
開源證券分析指出,隨著人形機器人走向量產,應用場景成為落地關鍵。全球人形機器人獲得資本青睞,聚焦重點從大模型轉向整機,量產成為核心。中國具備應用場景優勢和完整硬件產業鏈,量產階段有望領跑全球。
有市場人士指出,國內車企進軍人形機器人賽道,將面臨海量資金的挑戰和AI技術的挑戰,尤其是在AI技術方面,車企不僅要有先進的算法、先進的算力,還要有大量的數據積累。這些壁壘的突破難度很大,也是影響車企布局人形機器人的現實風險。
——信息來自:金融投資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