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推動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產業創新發展若干政策措施》新聞發布會(直播回顧>>)今日(4月1日)10時舉行,有記者問及,今年初DeepSeek國產AI大模型的火爆和宇樹科技“秧歌”機器人的走紅,引發了全球AI行業的新一輪競爭熱潮,科技創新是支撐產業發展的第一動力,請問廣東在推進人工智能與機器人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方面有哪些部署?
對此,廣東省科學技術廳副廳長楊軍回應稱,科技創新是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產業發展的核心驅動力,也是廣東省實現高質量發展和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抓手,廣東一直以來高度重視人工智能與機器人創新發展,2018年以來,在省重點領域研發計劃中連續布局“新一代人工智能”“智能機器人與裝備制造”重大專項,累計投入省財政資金近14億元,帶動社會資金投入近30億元,并與集成電路設計與制造、工業軟件、腦科學與類腦研究等重大、重點專項協同,加快構建從基礎研究、技術攻關到創新應用多層面的科研攻關體系,初步取得良好成效。
人工智能領域,廣東按照《廣東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建設通用人工智能產業創新引領地的實施意見》的部署要求,一是重點圍繞高端算力芯片、底層架構、模型算法、創新應用、前沿技術等方面布局攻關任務,取得多點突破。在高端算力芯片方面,昇騰910B成為國內算力芯片主流產品,Atlas 900計算集群表現出色。在大模型方面,“鵬城·腦海”“混元”等通用大模型嶄露頭角,“WPS AI”成為國內首個協同辦公賽道生成式人工智能應用。在創新應用方面,智能無人機實現山地、鄉村及各類應急場景下的物資運輸。在前沿技術方面,面向生物、化學、材料等領域,積極探索人工智能驅動科學研究的新范式。二是加快建設一批重大創新平臺,擁有鵬城國家實驗室、琶洲實驗室等重量級實驗室,廣東人工智能與先進計算研究院等5家高水平創新研究院,以及華為、騰訊等25家省級以上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應該說廣東的原始創新和技術創新能力在持續提升。
機器人領域,廣東按照《廣東省推動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產業創新發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部署要求,一是重點圍繞大模型、芯片、運動控制、減速器、伺服電機以及高端整機等領域取得了一批標志性成果。在機器人“大腦”“小腦”方面,研制出首款搭載鴻蒙操作系統的人形機器人夸父,已入駐國內大型企業工廠;研制出多模態四足機器人、輪腿式機器人等系列智能機器人產品。在機器人“本體”硬件方面,諧波減速器、編碼器、六維力傳感器等核心部件實現自主研發,成本降低超50%,應該說很好地支撐了我國機器人產業的自主發展。二是加快建設一批重大創新平臺,建成以重載機器人全國重點實驗室、季華實驗室等重量級實驗室、廣東省智能機器人研究院等16家新型研發機構、廣東省智能機器人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86家省級工程中心為主體的多層次科研平臺體系,為提升機器人領域核心競爭力提供有力支撐。
下一步,廣東在人工智能領域,擬重點圍繞智能算力基礎底座、核心算法與數據安全、具身智能、前沿技術、創新場景應用等方面,持續組織實施“新一代人工智能”旗艦專項,通過加強與國家重大戰略任務協同,加強與省有關部門和相關地市的聯動,加快解決超大規模算力調度、邊端算力芯片、大模型技術,以及推動人工智能賦能制造、交通、能源、政務等領域亟需攻關問題,支撐打造國家通用人工智能產業創新引領地。在機器人領域,擬重點圍繞人形機器人、工業機器人、服務及特種機器人等方面,組織實施“智能機器人”重大專項,重點加快靈巧手、空心杯電機、電子皮膚、一體化關節、運動控制、端到端機器人用大模型等核心技術攻關,全力打造全球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產業高地。
——信息來自:南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