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色的身材、運動自若的“鐵甲鋼拳”……昨日,在西安地鐵四號線施工地道中,一臺發掘機械人正在勞碌著,這是西安地鐵初次在施工中應用智能機械人,取代之前工人們“一鍬一鏟”的方法。 難點 每7分鐘就有火車在上方駛過 記者昨日離開火車站西南側的地鐵四號線火車站站施工現場,沿著簡略單純的鋼架樓梯走進地下地道。 項目工程師湯建軍引見,火車站站的兩條暗挖地道,必需下穿西安火車站站場東咽喉區。施工中,每隔7分鐘就會有一列火車從頭頂駛過。在地下十余米處發掘地道,稍有閃掉便可能帶來嚴重平安變亂。另外,火車站站區域地下5米處有滯水層,構成了飽和軟黃土,這類土質關于施工非常晦氣,極易惹起空中沉降。中鐵一局在施工時為土質停止全體注漿,加固土質,注漿后的土量變硬,并出現白色的斑紋。 亮點 小機械人疾速發掘 “我們將地道一分為四,先施工左上方。”湯建軍告知記者,地鐵施工前提龐雜地區狹窄,他們從瑞士新引進兩臺智能掘進機械人。機械人體積較小,靈活靈巧,可以進入狹小的任務面和風險場合功課,戰勝了功課面狹小、多工序穿插功課、機械化功課難及施工進度嚴重受限的艱苦。 在地道的止境,記者見到了這臺智能機械人,身高僅1米多,黃色的身子,四個鋼鐵底盤擔任移送,形似一只迷你版發掘機,只見它賡續伸出“鐵甲鋼拳”的挖頭,在地道止境的斷面上留下幾十條“抓痕”。一位任務人員將遙控操作器綁在腰間,應用搖桿、按鈕等掌握機械人的地位挪動。據引見,這個機械人的“手”可以隨意率性改換成發掘進程中所需的對象,機械人挖下的渣土主動落入地道下方,底下的工人們用板車往返清運。 據引見,因為地下地質前提虛無縹緲,體態偉大的盾構機難有效武之地,是以在一些車站和線路區間不能不選擇人工“暗挖”的方法停止,即工人們曲折著身子,一鍬一鏟地發掘。機械人可以24小時不連續功課,既能確保施工平安,又能進步任務效力。 平安 34臺智能機械人全天候監控 在地道表里,記者看到許多小小的如攝像頭普通的機械,據湯建軍引見,這是智能丈量機械人,在地道開挖時代,在空中及地下裝有34臺機械人,簡直5平方米就有一臺監測機械人,全方位掃描地鐵地道,一旦地鐵上方產生一點點地盤變形,都能掃描出來,并經由過程聯網電腦上傳到監控終端停止報警。鐵軌上裝置了上千臺監測儀器,監測鐵路軌道沉降,一旦有預警,施工單元將組織專家對數據停止剖析并采用辦法。“人工也會停止監測,到了早晨,這些檢測器就像很多細姨星環繞著軌道,確保鐵軌平安。”湯建軍說。 提示 通車后火車站站甩站運營 記者懂得到,火車站站北鄰年夜明宮遺址區,鄰近是棚戶區,因為拆遷任務滯后,原定于2015年6月份完成場地移交的目的,延遲至2016年11月6日方出場,招致該項目施工停頓比原定施工籌劃推延約一年半時光。 西安地鐵四號線火車站站為地下兩層分別島式車站,呈南南方向安排。項目一期為地道暗挖施工,二期為車站明挖施工。 估計四號線2018年守舊試運營,但是當四號線通車后,將在火車站站甩站運營,待國鐵站改啟動后同步實行車站殘剩明挖部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