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4年2月15日舉行第一期運動,到2017日2月25日,思南念書會走過了三年,舉行了165期,共約請到了430多位國內外著名作家、學者。
2月25日,思南念書會舉行了一場特別的運動,這一次為了它本身,和它的作品《思南文學選刊》。上海市消息出書局局長徐炯師長教師、上海市作家協會黨組書記王偉師長教師、中共上海市黃埔區委書記湯志平師長教師,上海市消息出書局副局長彭衛國師長教師等列席了運動。
列隊的讀者
思南念書會三周年運動定于下晝兩點開端,但一點起已有讀者自覺在場外排起隊,有些人手中拿著一本極新的《思南文學選刊》,這意味著他們上午就趕到了思南書集能力買到書。現實上,如許的排場在曩昔的164個周六常常涌現在思南文學之家門口。
期待簽名的讀者
王安憶、格非、賈平凹、金宇澄、畢飛宇、陳丹燕、法蘭西文學院院士達尼·拉費里埃、瑞典文學院畢生院士、前諾貝爾文學獎評委會主席謝爾·埃斯普馬克、奧天時分量級作家彼得·漢德克、法國哲學家夏爾·佩潘等430多位國內外著名作家、學者和文明人士跨入過讀者守候的這扇門,個中光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就有四位。小說家孫甘露曾說,思南念書會是上海人的“書房”,他們在這里念書碰見世界,如今上海人又有了“紙上書房”《思南文學選刊》。
《思南文學選刊》
《思南文學選刊》是由上海市作家協會主管、主辦的綜合性年夜型文學雙月刊,孫甘露主編,青年評論家黃德海、項靜擔負副主編。它的出生將與《收成》雜志、《上海文學》雜志、《萌芽》等完全上海市的文學刊物矩陣。
孫甘露
項靜引見,《思南文學選刊》周全存眷中文世界的文學創作、翻譯和研討,他們愿望經由過程這些文學作品,能表現出這個時期人的精力需求,和這個時期內涵的脈動,這是編者們最后、最主要的動身點。
作家戈舟的《隨園》被掌管人李偉長描述為“異常有爆炸力”。風趣的是,這篇《隨園》2016年5月發在《收成》上后,黃德海與項靜就將其定為《思南文學選刊》的頭條小說。以后《收成》60周年辦了一個文學排行榜,《隨園》就在榜上。這是讀者與編纂之間的隔空照應,也是對《思南文學選刊》編選的一種確定。
運動現場
黃德海向彭湃消息引見,《思南文學選刊》其實“隱藏玄機”,在每期的“對讀”欄目都邑設置一個啟示性的主題。第一期的標題是“人工智能”,他們選了兩篇作品,一篇是《人工智能的來源》,別的一篇是日本名古屋年夜學佐藤·松崎研討室研發的機械人有嶺雷太所寫的《機械人寫小說的那一天》,兩篇作品相互對比。
黃德海稱如許的選題出生于阿爾法GO擊敗李世石后,其時言論評論辯論的話題是人工智能是一個火燒眉毛的成績了。正巧在他們肯定人工智能的文章之前,劉慈欣寫了一個可以寫詩的軟件,黃德海測驗考試了下,發明用軟件寫出的詩完成度異常高。這讓他開端暢想,假如機械人學會福樓拜的邏輯,它就可以發明出有數篇福樓拜,假如機械人學會里爾克的邏輯,它就可以發明出有數篇里爾克,而如許的福樓拜、里爾克是會永久存在的。
黃德海以為這就是文學面臨的實際,我們必需斟酌一小我若何克服一個寫小說的機械,人工智能AI怎樣處置?因而將機械人寫的小說也列入《思南文學選刊》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