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很多國家都已經意識到了這新一輪的機遇和競爭,都在積極應對新科技產業革命,發達國家也紛紛從國家層面進行頂層設計,如美國的再工業規劃,日本的新產業發展戰略,韓國的機器人未來戰略及德國工業4.0等,而中國則于2015年發布了《中國制造2025》行動綱領。
眾所周知,目前制造業正向可持續、智能、安全轉型的階段,以物聯網、智能產品和智能工廠為特征的“工業4.0”,以及先進的材料和設備,都是未來全球制造業發展至關重要的因素。但令人擔憂的是,中國的生產地位卻在這一輪競爭中日漸式微。
也正是智能化這一輪新的革命性時代,尤其是工業4.0,或將促發新世界經濟秩序的重構,甚至有文章指出,“美國或其他國家或將重掌制造經濟話語權”。
這不是危言聳聽,作為世界工廠,中國的廉價制造開始終結,逐漸攀升的人力和材料成本,中國制造業正面臨極大的挑戰,亟需轉型升級,雖然“中國智造”已經成為普遍的意識,但道阻且長。
1、LED領域的“智造”狀況
我們來看看,我們熟知的LED領域智能化生產情況如何。
比如木林森,表面看其以規模和價格優勢,在LED領域獨占鰲頭。但其競爭力真正源自于相對較高的工業自動化程度,以及極強的工藝和生產控制能力,這是讓業界望塵莫及的。我想也正是這點,鑄就了他們不可復制的成功。據了解,他們固晶打晶每個人操作8-12臺,甚至達到12-16臺,遠高于業界3-4臺的水平。
而前不久,亞明照明也宣布“國內首條LED智能化全自動化生產線投產”,據稱,新上的智能全自動化LED球泡燈及T8燈管項目,是以互聯網、物聯網為基礎,采用全自動化智能生產,是全世界首條全自動化的生產線,采用先進的圖像識別技術,使控制功能大大提高。年產LED球泡燈600萬只、T8燈管300萬只,年可實現營業收入21000萬元。這些數據和言辭,雖然有一定程度的夸張聲勢,但智能化生產的的確確在開跑。
LED智能化全自動化生產線
另外,據網上報道,鴻雁電器于去年攜手中為光電,投資5000萬元“機器換人”,進行生產線、裝配線的自動化、智能化改造以及新型智能工廠的建設。據稱,可實現60人工僅需四五個人就能完成的效率提升。
近日,三雄.極光也高調宣告開啟工業4.0時代“智造”模式,將研發、生產過程、品質管理等有效地結合起來,逐步提高整體的智能化水平,最終建立完整的智能制造體系。
除此之外,陽光照明,立達信等業內規模較大的LED照明企業,在LED球泡、LED日光燈管等流通類產品方面均投入了自動化生產線,而這些自動化生產線,號稱已經可以做到“3秒鐘制造一個LED球泡!”
當然,這種自動化程度,只能算工業3.0的水平,還遠未及智能化生產4.0的程度。
2、競逐工業4.0 我們能做什么?
工業4.0比較近的一個模型,可在2016年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上看到。西門子推出了工業云Mind Sphere,作為工業數據開放平臺,各種數字工廠可以通過數據網關,將關鍵設備乃至整個工廠的數據連接至Mind Sphere,從而監測其設備群,做到預防性維護、能源數據管理、工廠資源優化等。
或許這就是傳說中的工業互聯網,自動化、數字化和智能化,又物物相聯。
所有這些都需要巨大的資金、以及周邊成熟的工業配套來支持,這就意味著,工業4.0的實現,并不是獨立的企業就可以完全達成,這有賴于整體工業水平發達到一定的程度作為支撐。而完成工業自動化后,工業企業還面臨著滿足消費者個性化需求、新技術滲透帶來的模式創新等轉型問題。
但我們都不能太著急,實現工業4.0是一個漸進式的過程。無論是在中國還是世界其它地區(包括歐美發達國家),工業4.0都還處在一個探索階段,尚未出現真正實現工業4.0的企業。
新技術無法繞開制造業一些最基本的東西,譬如生產規范化、有效的設施維護、人員的技能水平等,這些都是我們現在就可以開始逐步完善的事情。然后在產品、生產、服務等各層面重視新興技術的應用,包括機器人等智能硬件和工業控制等軟件系統,從肌理到內核逐步實現智能化生產。
LED是中國在全球中走得比較前面的產業,實現智能化生產,或是下一輪最有效的競爭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