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美國市場研究公司ABIResearch的一份《協作機器人的市場行情和當前發展狀況》最新研究報告,2015年至2020年期間,協作機器人部門有望增長10倍,從2015年的接近9500萬美元升值2020年的超過10億美元。而且,不單單是ABI,據巴克萊銀行的生產資料分析師估計,到2025年,全球協作機器人的市場規模將從去年的1.16億美元增至115億美元,這將大致等同于目前整個工業機器人市場的規模。
ABI:協作機器人出貨量
協作機器人獨特在哪兒?
協作機器人,顧名思義,就是一種可以在一定區域內安全的與人類進行直接交互的機器人。一般來說,協作機器人的操作相對較為簡單,是工業機器人的一個分系,在價格上也比傳統工業機器人“親民”的多。
與傳統工業機器人不同,協作機器人在體型上就跟它不在一個檔次。為了達到“協作”的目的,機器人與人類之間的工作距離就不能太遠,因而,協作機器人尺寸都是偏小的,甚至可以直接放置在正常工作臺。
此外,既然是作為協作人類而存在,靈活性當然也是必不可缺的。以庫卡的協作機器人LBRiiwa為例,它一共擁有7個關節扭矩傳感器,這使得它的“獨臂”能夠360度靈活轉動,特別適用于柔性、靈活度和精準度要求較高的行業。并且,該設計曾經還獲得了2014年紅點設計大獎(設計界的“奧斯卡”)的“最佳獎”哦。
協作機器人都能干啥?
上文中我們也說過了,協作機器人隸屬于工業機器人的一個分支。既如此,那它的應用范圍也是以工業為主,比如流水線上物品的安裝、配送等工作。
說到具體的應用范圍上,根據IHS公司的研究報告,目前工業機器人85%以上的應用都在汽車相關行業。
比如福特與庫卡聯手打造的協作機器人。這臺協作機器人是福特與庫卡花了兩年時間暗地里打造的,于上個月在福特德國科隆的Fiesta工廠揭開了面紗。在工作中,該協作機器人能夠幫助工人安裝汽車減震器,并確保減震器放置的準確性、快速性,從而減少了工人的負擔。不過,該協作機器人在外形上與LBRiiwa擁有近乎100%的相似度,應該是一款“定制版”LBRiiwa。不過,隨著汽車行業的漸趨成熟,3C產業作為發展潛力、未來需求相對更大的行業,自然也成了協作機器人的下一個目標。
協作機器人為何“火”的這么任性?
雖然協作機器人是2014年才“出道”的產品,但是根據ABI的預測,到了2020年,它的出貨量將是2016年的22.5倍。在短短6年之間,為何它的速度能飚這么快?事實上,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有三點。
首先是中小企業自動化的需求
以中國為例,我國企業版圖中共擁有超過5000萬家企業,其中中小企業就占了99%,而低成本自動化向來都是中小企業夢寐以求的生產模式。
接著來看一下工業機器人成本問題。傳統工業機器人的價格一般位于10萬~40萬人民幣之間,使用壽命為5~8年,而要將其應用到自家生產線,那將要多出2~3倍的部署花費,這個支出對于利潤微薄的中小企業而言是承受不起的;而協作機器人的價格一般介于2~3萬美元,但因為省去了部署的過程,從而就比傳統工業機器人少去了那個“大頭”的支出。由此基于成本的比較,協作機器人顯然更適合中小企業,其需求也就隨之上升。
其次是市場發展的需求
全球消費電子設備出貨量(單位:億部)
從數據中我們可以發現,近幾年來,3C產品的銷量一直處于穩步增長中。協作機器人的柔性、靈活度和精準度正好符合了3C產品配件安裝等工作的要求。因而,協作機器人的銷量想低都不行啊。
最后就是技術的需求
出于效率的需求,人們在生產線上引入了工業機器人,但由于安全性的欠缺,工業機器人又只能被限制在一個“監獄”之內,再加上體積龐大等因素,要想完成一些細致的工作,對于傳統工業機器人來說,真的是太難了。
在這方面,協作機器人就填補了這個空缺。對于一些講究細致的工作,其準確性與靈活性在很大程度上能夠滿足工作的需求,而它緩慢的速度也為人類提供了一些安全保障。像3C產品的裝配,一邊是協作機器人準確地零件放置,一邊是人類的快速組裝,兩處相得益彰,大大提高了生產線的效率。
總結
不管是從市場,還是技術層面來講,協作機器人都有著不可取代的優勢與市場前景,已然是未來市場上的一大趨勢。除此以外,相對于之前在網上流傳的“機器人取代人類”的說法,照當前的趨勢來看,“人機協作”才是美好的未來!
在1974年就已經進入工業制造領域,但40年過去了,機器人與工人依舊并肩工作依然阻礙重重。而人機協作型機器人正是為改變一格局而來,它能夠直接和人類一起并肩工作而無需使用安全圍欄進行隔離。
隨著人力成本提升等因素的影響,越來越多的機器人走入生產中。如何使這些機器人直接安全的和人類員工一起并肩工作成了研究的熱點。協作機器人就這樣應運而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