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試階段配司機應對突發情況
首批投入試驗性載客的無人駕駛出租車有6輛,到年底前將增至12輛,它們將在2.5平方公里的園區內穿行。
目前,只有受邀乘客才能享受到這一全球首創的無人駕駛出租車服務。據悉,已有數十名公眾要求參加載客測試,筆者也在等候名單之中。據該公司人員介紹,目前測試車隊還無法應付如此大量的試乘需求。
在目前測試階段,乘客上下車都被限制在維壹科技園內的特定地點。據研發人員透露,無人駕駛出租車未來將采用與uber、grab taxi類似的電招出租車應用程序叫車,并在以手機程序預設的地點下車。換句話說,無人駕駛出租車提供的是有預訂的點到點服務,不會提供在路邊招手叫車的功能。
在目前測試階段,車上并非真的“沒有人”。根據新加坡陸路交通管理局的規定,為保證公眾安全,在測試車輛上須配有司機,以應對緊急突發狀況;同時公司還在車上配有一名工程師,實時監測無人駕駛軟件的運行。
開發這一無人駕駛系統的,是一家名不見經傳的創新公司nuTonomy。該公司計劃在11月將這一免費的試驗性載客服務向公眾開放,讓公眾都可以通過手機應用程序預定無人駕駛出租車,參與其載客服務測試計劃。所以預計未來幾個月內,參與試乘的人數將不少于幾千人。
新加坡計劃組建千輛無人駕駛出租車隊
目前進行“公測”的無人駕駛出租車,是nuTonomy公司與雷諾和三菱公司合作完成,采用了雷諾Zoe、三菱iMiEV電動汽車作為載體,nuTonomy負責提供自動駕駛軟件,每輛無人車上配備六套激光雷達檢測系統,車頂裝有旋轉雷達攝像頭;在儀表盤上還設置了兩個獨立攝像頭,以檢測路面信息和交通燈的變化。
新加坡科研單位其實很早就投入無人駕駛技術的研發。新加坡國立大學與新加坡-麻省理工學院科研中心(SMART)的人員于2011年研發出一款無人駕駛電動車,并在國大工程系校園內進行過試運行。之后,這款電動車于2014年被引進到裕華園及星和園,在這兩個公園內的十個地點之間穿行,為公眾提供服務。目前nuTonomy的部分研發人員就來自國大之前的無人駕駛車項目。
據受訪的研發人員介紹,當時在公園內測試的無人電動車,時速最快只有10公里,車身也較小,每次只能載客三人。而且公園內的路況相對簡單,沒有其他機動車輛,沒有紅綠燈。但目前開展無人駕駛出租車載客測試的維壹科技園,則是一個標準的城市環境,機動車多、車速快、路口多、紅綠燈也多,路面情況要復雜得多。而測試車輛本身,也是真正能在城市道路上行駛的電動汽車。
新加坡是一個人口密集的城市國家。如何有效減少城市道路上的車輛,以及如何減少各行各業的人力需求,是新加坡政府十分關注的兩大課題。據nuTonomy首席運營官道格·帕克表示,如果測試順利,該公司最終目標是到2018年在新加坡組建一支超1000輛的無人駕駛出租車隊,這將有助于大幅減少新加坡的汽車數量。“這種新的出行方式也會改變人類未來的生活方式。”
無人駕駛集合全球智慧
在新加坡提供無人駕駛出租車服務的nuTonomy,是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兩名學者卡爾·亞涅馬和埃米利奧·弗拉佐利創立的。據受訪的該公司人員介紹,nuTonomy的主要研發團隊目前在新加坡,有50多人,他們來自19個國家,包括美國、中國、俄羅斯、意大利、新加坡、馬來西亞等。
據這名研發人員表示,無人駕駛技術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來自不同方面的人才,更需要軟硬件工程師的密切配合。這也是一項全新技術,在此之前沒有人是從事無人駕駛研究的。所以公司必須向全球招聘人才,并把各領域的專業人士整合在一起。比如這名原籍上海的研發人員,之前是從事飛行控制軟件模擬的。
成立于2013年的nuTonomy公司,是最早研發無人駕駛汽車軟件的公司之一。如今它脫穎而出,成為第一家進行無人駕駛車“公測”的公司,其實也證明了新加坡政府對這一領域的大力支持。據悉,新加坡陸路交通管理局在去年初就設立了對無人駕駛車進行路測的環境。這為陸交局今年批準nuTonomy公司在維壹科技園進行“公測”,提供了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