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機器人產業的發展基礎是什么?筆者認為是巨大的本地市場。佛山制造業門類極多,機械裝備、汽車汽配、家電、家具、陶瓷、五金、鋁型材、紡織服裝、制鞋、食品飲料、包裝……國內提出發展機器人的城市有幾十個,但很少有城市擁有如此眾多、規模龐大的傳統制造業。特別是佛山不少行業還有全國級別的隱形冠軍。
這些行業都有“機器換人”的需求,而且是種類繁多。國內外機器人企業銷售的機器人本體,一般無法直接在這些行業的生產線上使用,無論功能、性價比、服務,都需要進行大量的本土化轉換。這需要機器人企業近距離服務,而且不是賣機器,而是賣服務、賣解決方案、賣售后。這就是南海建設“全國機器人集成創新中心”可以依托的市場基礎。
僅憑佛山市場肯定不夠,但機器人企業在佛山開發出成熟產品,在企業獲得成功應用,就能在行業條塊中制造示范效應。佛山有不少產業把生產線遷到了其他省份,例如江西、四川、湖南、廣西等。同時,佛山還有不少企業在細分領域是全國行業的風向標。如果有機器人企業在一家佛山的大型陶瓷企業完成智能工廠的改造,肯定能吸引全國很多陶瓷企業的關注。所以佛山是試驗田、是起點,而珠三角、長三角,以及更多內陸省份,都能成為佛山機器人企業下一步進軍的市場。
佛山有基礎,當然也有短板。與一些機器人產業先行發展的城市相比,佛山機器人產業規模小,缺少龍頭企業,較好的中小企業也不算多。同時佛山高校少,創新資源和直轄市、一線城市、省會城市有不小差距。佛山機器人要贏得競爭,不能只靠市場自然發展,否則這塊“蛋糕”遲早會被其他城市的機器人企業大舉分食。
近年來,佛山對機器人產業越來越重視,出臺了一些產業扶持政策,吸引了一些好團隊;但也存在政策力度不足、部分產業環節尚未覆蓋等短板。如果有決心真正在全國機器人產業中獲得影響力,南海應重新思考政策布局,研究國內其他城市政府與機器人產業的互動過程,汲取成功經驗。
國內已有很多城市大舉進軍機器人產業。從上海、廣州、重慶,到蘇州、長沙、長春,各有藍圖。但各地創新資源、產業基礎、土地成本差異巨大,策略也各有針對性。在眾多城市中,安徽蕪湖的機器人產業令人印象格外深刻,值得佛山參考。
蕪湖去年GDP為2457億元,略高于南海,相比佛山則遠遠不如。但蕪湖機器人發展非常成功。去年蕪湖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產業集聚發展基地實現產值59.4億元;落戶基地的重點產業項目63個,計劃總投資達100.2億元。但是蕪湖真正大舉發展機器人產業、建設蕪湖機器人產業園是從2013年開始,發展速度可見一斑。
這幾年蕪湖政府做了哪些事情?首先是為產業集聚提供土地,2012年蕪湖在鳩江經濟開發區規劃3.53平方公里的蕪湖機器人產業園,決心很大。其次,蕪湖出臺了有力度、有可操作性、有吸引力的政策。例如當地規定,創新創業領軍人才、高端人才、團隊攜帶與機器人產業相關聯的科技成果到當地創辦企業,可提供最高1000萬元小額擔保貸款,財政按規定予以貼息。像這樣的政策細則還有很多,非常利于吸引機器人企業。第三,蕪湖政府的產業布局很有章法,既有埃夫特這樣的國產機器人龍頭,也吸引了外資企業、國內中小企業、創業團隊、研究院,數量眾多,產品涉及到工業機器人、特種服務機器人的多個領域。這樣發展下去,相信蕪湖機器人產業未來將形成真正內部良性循環的產業生態,這種生態的特征就是,能培育、吸引到一大批機器人各產業鏈的人才。
蕪湖機器人產業還有很多亮點值得總結,但在企業眼中,很關鍵的是政府有決心,有執行力。南海的經濟體量與蕪湖相近,背靠佛山這棵大樹,又站在珠三角這個制造業最密集的地區,擁有很多獨特優勢,未來南海的機器人之路,有條件走得更寬、更遠。
筆者特別想提醒的是,人的培養在此過程中非常重要。這座城市不能滿足于機器人的產量,而是需要通過各種辦法集聚、培養一批機器人行業的創業者、工程師、技術工人、售前售后的服務者,這樣才能真正走向全國機器人集成創新中心這個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