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條生產線每天可以噴600件連體馬桶,而且由于機器操作,比人工噴釉更均勻,優等率接近100%。”佛山新鵬機器人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秦磊告訴記者,這是國內首個投入應用的噴釉機器人,如今已廣泛應用于陶瓷衛浴企業。
這只是機器人在南海制造中應用的一個縮影。如今,不僅僅是陶瓷行業,五金、家具、家電、裝備制造等行業,包括機器人在內的智能化、自動化生產線,正以快速增長的姿態成型,為南海發展智能裝備等產業提供了廣闊的市場,而在廣大的市場需求驅使下,加上政府的扶持及各類孵化器的建設,機器人產業正在成為南海最有成長力的新興產業之一。
一汽-大眾是機器人應用的典范。(資料圖片)
瞄準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
“噴釉機器人的研發成功,為佛山乃至廣東的傳統產業之一的建筑陶瓷衛浴產業的綠色轉型升級奠定了技術基礎。”廣東省建筑材料行業協會會長吳一岳說。
在位于佛高區的廣工大數控裝備協同創新研究院內,該研究院副院長鄧必懋向記者展示了這款神奇的機器人產品。“它有一個非常‘聰明’的示教器,有了示教器,機器人便可以給不同的陶瓷產品噴釉,在學習每一套產品的噴釉前,先由熟練的技術員手持噴槍人工操作,機器人會高速記錄數據,自動生成機器人運行軌跡并進行優化,從三次操作中選出最好的一個,生成可連續生產的機器人程序,之后就可以按程序自動噴釉了。”鄧必懋說,這款示教器就是新鵬自主研發的,操作起來非常簡單,應用無難度。
據新鵬的客戶箭牌衛浴核算過,機器人上崗后,每條噴釉線可節省2/3的人員,一年總共能節約人工花費1440萬元。由于使用機器人后產品優等率提高,企業每年可節省超過2500萬元。如今,這款機器人產品已經在佛山、潮州、江西等地的陶瓷大企業得到廣泛應用。
和新鵬一樣,目前在南海成長起來的機器人企業,大多瞄準傳統產業集群的轉型升級,為他們提供自動化生產的解決方案。如已開發相對成熟的焊接機器人、噴涂機器人、包裝機器人等,分別圍繞有色金屬、五金、家電、包裝、家具等傳統產業。
背靠近兩千億裝備制造產業
與全球經濟同頻共振的南海,擁有強大的制造業基礎,作為其“根與魂”的民營經濟,為南海貢獻了70%的GDP和85%的就業。
在改革開放初期的第一輪創業中,鋁型材、塑料、五金、家電、紡織等行業快速發展,奠定了南海制造業門類齊全的格局。“這樣扎實的制造業基礎,為廣大機器人企業研發、生產、應用等,提供了很好的市場基礎。”市委常委、區委書記黃志豪曾表示。
以傳統優勢產業中的電子電器、有色金屬加工為例,南海這兩個產業集群在全國市場占有率高,2015年分別實現工業產值787億元、666億元,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家170家和125家。這批企業普遍存在降成本提效能的需求,為機器人的應用推廣提供了廣闊市場空間。
不僅如此,南海近年來新引入的本田零部件、一汽-大眾等,也成為先進制造的典范。以一汽-大眾為例,其在2012年就擁有大眾全球工廠中最高的自動化率,焊裝車間里面,800多臺機器人整齊地排開,一塊外板從進口到出口,整個過程全自動化,每一分鐘都有一輛整車下線。
一汽-大眾、本田零部件等重大項目的引進投產,東方精工、南方風機、中南機械等民營企業茁壯成長,使得南海的先進裝備制造業實現規模化發展,成長為產值超兩千億元的南海第一大產業,為機器人產業發展提供了強大的設計開發能力和技術支撐。
以孵化器引領機器人產業
南海制造業普遍給予外界的印象是,大則大矣,然距離“強”則還有距離。目前南海的制造業大部分仍然處于世界產業鏈的中低端,“只有星星,沒有月亮”。南海的夢想是,打造一個“太陽級”的產業,以機器人為核心的智能制造產業,或將能擔此重任。
隨著華中數控、新鵬、泰格威、艾樂博等一批知名企業落戶并快速發展,他們又在成長為所在領域的“隱形冠軍”。“這些企業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在控制系統、伺服電機、集成技術等方面全國領先。”南海區經濟和科技促進局(科技)常務副局長何焯輝說。
這里面有不少是通過孵化器進駐的。佛山智能裝備技術研究院和廣東工業大學數控裝備協同創新研究院,這兩大機器人技術創新平臺的啟用,為南海在機器人領域的創業,營造了良好的聚集氛圍。此外,清華大學深圳研究院、中科院光機電所等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構成的機器人研究創新體系已初步成型。
去年,國際四大機器人公司之一的安川電機(中國)有限公司簽約落戶佛高區,該項目運作方式是由安川電機(中國)有限公司、杭州凱爾達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佛山市廣工大數控裝備技術發展有限公司三方合資,成立“佛山凱爾達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由安川提供本體,凱爾達做焊接,目前在市場上已有不少應用。可以說,安川的進駐,進一步完善了佛高區機器人研發、應用的產業鏈。”鄧必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