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全球人工智能市場規模為1270億美元,到2018年預計超過2000億美元。許多國家已將發展人工智能上升到國家戰略。
在近日召開的中國人工智能大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譚鐵牛表示,人工智能領域正在呈現出一系列的新動態,如人工智能熱潮全球化、產業競爭白熱化、投資并購密 集化、人工智能應用普適化、人工智能服務專業化、基礎平臺開源化、關鍵技術硬件化、技術方法集成化、學科創新協同化、社會影響大眾化等等。
“以AlpahGo為代表的人工智能產品的突出表現,提高了人們對人工智能技術的期望值,但在當前的熱潮下,首先應當保持警醒的心態。任何事物的發展,有高潮就會有低谷,這是客觀規律。”譚鐵牛說。
從最新的新興技術成熟度曲線上看,智能機器人、認知專家顧問、機器學習、自動駕駛汽車等人工智能熱門技術正處于“期望膨脹期”,那么隨后就可能進入“幻滅期”。因此,熱潮之下尤其需要冷靜思考,切忌對人工智能提出過高的期望。
“人工智能切忌跟風。找‘風口’不如找‘關口’,也即尋找發展的瓶頸,突破瓶頸就能夠開創新天地,搶占先機,引領發展。要不忘初心,回歸人工智能的本原, 也就是模擬、延伸和擴展人的智能的理論、方法、技術及應用系統,探尋智能的本質,并研制出具有類人智能的智能機器。”他說,“還要苦練內功,重視前沿基礎 理論研究。”
前沿基礎理論是人工智能技術突破、應用創新和可持續發展的基石,譚鐵牛認為,不能被諸如深度學習等當下的熱點一葉障目,要靜心思考如何克服現有瓶頸,做到“百尺竿頭,更進一步”,長遠規劃,尋找人工智能發展的下一個關口。
“我們要以史為鑒,人工智能一甲子之際,需要總結回顧過去60年的成功經驗、失敗教訓、發展瓶頸、技術趨勢和社會影響等。對過去看得更深,對未來才能看得更準。”譚鐵牛說。
當前,中國人工智能科技和產業正面臨著重大的發展機遇,同時也面臨著諸多挑戰,如戰略思維、冒險精神還不足等。那么在當前背景下,中國如何搶抓人類社會智能化轉型期的發展機遇呢?
譚鐵牛認為,應當在頂層設計方面制定人工智能創新發展的戰略規劃,推動人工智能諸多利好政策的及時落地,建設我國自主可控的人工智能創新體系,建設開放共 享的人工智能創新發展平臺,發揮互聯網大國優勢,把數據和用戶資源優勢轉化為人工智能技術優勢,深化人工智能技術推廣應用,做大做強智能產業,加強人工智 能教育與科普,培養高素質人才隊伍,以及支持人工智能社會學研究等。
“作為信息化智能化時代的關鍵智能技術,人工智能將日益成為新一輪產業革命的引擎,必將深刻影響國際產業競爭格局和一個國家的國際競爭力。中國應該以推進 ‘互聯網+’和‘中國制造2025’戰略為契機,加快相關規劃與政策的落地,釋放出‘智能紅利’,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的人工智能強國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