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年消費機器一下子就火了起來,但目前來看,大多數產品都是在消費機器人紅利,從一線城市到二線城市,一直往下面“洗”用戶。最有代表的就是,以前市民會到“機器人餐廳”去特意體驗消費。

服務機器人外熱內冷
這兩年消費機器人一下子就火了起來,特別是阿爾法機器人上春晚、“阿爾法狗”大戰李世石等標志性事件把機器人帶進了公眾的視野,從各個地方冒出了很多創業項目,其中以做教育、陪伴和娛樂型的機器人最多。但是它們的產品同質化非常嚴重,甚至樣子都長得差不多,用的也都是那幾家的技術,叫投資人難以判斷——總得有些不一樣得東西吧!
而這個領域除了樂高、掃地機器人、無人機這些產品的銷量比較大以外,其他品類的銷量真的不太好。有些公司迫于生存的壓力已經不再提自己是機器人公司,而是講人工智能、大數據等一些更熱門的故事去融資。很多機器人項目切的需求點是有問題的,因為上游的技術不成熟,做出來的東西遠遠達不到我們的預期。比如說語音交換,機器人理解不了人類語言是硬傷。
所以我認為,現在大多數產品都是在消費機器人紅利,從一線城市到二線城市,一直往下面“洗”用戶。最有代表的就是,以前市民會到“機器人餐廳”去特意體驗消費。
推出寵物陪護機器人的“賽果科技”,2015年年底,獲得成都奇點創客基金數百萬人民幣投資;主打超市自動跟隨購物車的“速感科技”,2016年8月獲得WiHarper200萬美金A+輪投資。這些企業的產品很有特點,而且即將推出的下一代產品非常接地氣。簡單來說,我個人比較看好那些解決了明確需求、團隊有技術積累的項目。
消費機器人看起來很熱,其實比較冷清。為什么投資人只看不投呢?我調研了國內70家有代表性的消費機器人公司,下面按創始人的背景分類來討論一下。
第一類是以前搞系統、互聯網、計算機的那批人,轉型過來做機器人項目。
這是我重點關注的方向,特別是百度、Intel、谷歌研究院出來的人才,不過一般他們偏人工智能領域比較多,結合機器人本體的比較少。
如果是專注于機器人本體的,一般是以前以互聯網App開發技術為主,編軟件方面的能力很棒,用戶體驗做得蠻不錯,但是對機器人關鍵技術的積累以及供應鏈上的控制力度比較弱。
尤其是從計算機企業轉型過來的如IBM、聯想的前任員工,他們有一定的技術積累,能力比較均衡,軟硬件都懂一些,這是因為很多計算機公司都成立了機器人實驗室,不過很多產品都沒有量產,都是在實驗室里完成了迭代。
第二類是來自高校的教師以及一些實驗室里的同學,組合起來成立項目。
教師開公司容易遇上不少問題。首先,大多數老師都是兼職創業,不敢allin,處理和校方的關系是一個難題。其次,有些老師的想法特別多,這個月立這個項目,下個月想著成立另外一個看起來相關卻是不同方向的項目,雖然容易申報到項目經費,能賺些錢,但是沒辦法在一件事情上深入進去。他們容易把一個產品講得很厲害,但是折騰了一段時間,也做出了樣機,卻沒辦法量產。很多教師的商業意識也比較差。
我看到的比較靠譜的項目的特點是,高校里的老師無私地把自己的技術積累拿出來,支持自己的學生創業,包括開放高校的實驗室給他們用。老師支持學生也不是沒有好處。產學研結合,老師可以把自己的東西落地,也算是自己的成果。再說一家學校能孵化出幾家優秀的企業,也是一件有面子的事情。
第三類是社會創客。
這一類人通常都非常早就進入了這個行業,其中做機器人教育的比較多,再不然就是玩玩競技機器人,因為這些領域離錢近,技術含量要求也不是很高,有一種把玩、折騰的味道。前些年有些機構投資了“機器人+教育”的案子,但是一直沒看到做得特別大的。我認為有幾方面的原因:
首先,針對高校的項目,工業機器人偏多,主要是數控機床和機器臂,消費類的倒是比較少??偟膩碚f,銷售有點依賴于關系,雖然起了一些量,做這個市場可以活,但是做不大。
其次,K12領域也是偏關系型,地域性特別明顯,不好做,賺的是辛苦錢,大多數項目都把它當作導流的渠道。再次是針對社會創客項目的文化氛圍還沒形成,人群比較小眾。從這一批人當中走出了不少做機器人產品代理、銷售渠道和機器人自媒體的小團隊。
最后是通過獨立設立辦學點,自主招生切入機器人早教市場的項目。有幾家公司還上了新三板。值得注意的是,最近由于泛娛樂大熱,在這撥人當中涌出了一批打造機器人IP的團隊,但是機器人IP產品開發和商業化運作的難度極高,真不是一般的團隊可以做到的。它和借助已經有一定知名度的IP形象、加上機器人概念的項目還真不一樣。
第四類是以前做電子產品、手機零配件的從業者,或者是方案商。
這一類公司在技術上沒有什么積累,所以在這個領域時不時冒出一些抄襲別家的公司并不奇怪。
在供應鏈上它們比較有優勢,很快就能跑通從設計、打樣到量產的流程,融資能力也不弱,往往能搞定一些土豪老板。那些土豪老板看到這個東西很有意思,也許就投資幾個億放進去,作為股東先下幾萬臺的單子。行業內做得最好的企業,總共也沒賣多少臺,而它們一下子賣掉幾萬臺的確比較嚇人,只是不知道這樣的生意能做多久。
也有些轉型很失敗的,就是他們做出來的東西不像機器人,就是另外一個電子產品。對于中國人來說,機器人的概念比較怪,要形象化才會說它是機器人。如果不是擬人,最少也得是個動畫形象吧。在普通家庭里,把掃地機器人叫做機器人,他們會問,“怎么洗衣機不叫機器人啦?”就是那么奇怪。把樂高的積木叫機器人也挺勉強的。
第五類是家電、智能家居轉型過來的人才。
主營掃地機器人的科沃斯的創始人錢東奇,他以前的產品是吸塵器。
實際上海爾、美的都有進入這個領域。格力好像不是很看重消費領域,雖然它也在布局物聯網。但是格力在工業機器人領域發力很猛,董明珠還專門成立了一家公司——珠海格力智能裝備有限公司,大量挖人,對于一些技術骨干,開出的條件非常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