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中合面大面積牙色充填體,邊緣密合,無叩痛,不松動,牙齦未見明顯異常。”病歷單上這串清晰的記錄出自醫生之口,但卻是人工智能幫忙“寫”下來的。
這就是由我國人工智能領軍企業科大訊飛與北京大學口腔醫院共同研發的基于智能語音的門診病歷采集系統,日前在北京大學口腔醫院口腔修復科正式投入試用。
手寫病歷,醫生患者共同痛點
“傳統記錄病歷的方法就是手寫,但是由于醫生每天要接診很多患者,時間緊,壓力大,醫生寫出的病歷常常連自己都不認識,更別說患者了。”談起手寫病歷的弊端,北京大學口腔醫院口腔數字化醫療技術和材料國家工程實驗室副主任呂培軍毫不避諱。
手寫病歷字跡潦草、錯誤眾多看似小事,實際上埋下了不少隱患。因為一旦出現醫療事故糾紛,病歷就成了重要的法律依據。
“智能語音病歷的出現,使手寫病歷質量低、花費時間等問題迎刃而解。”呂培軍說。科技日報記者在口腔數字化醫療技術和材料國家工程實驗室看到,這套語音電子病歷系統,外觀上小巧玲瓏,包括一個可以夾在醫生領口的醫學麥克風,一個可以裝在醫生口袋的發射器,還有一個可以插在醫生工作電腦上的接收器。
醫生在接診過程中,只需要以口述的方式說出患者的病歷,醫生的工作電腦上就會自動生成結構化的電子病歷。之后,只需醫生對電子病歷內容進行簡單修改確認,即可打印提供給患者,并完成電子檔保存。
口腔診室,智能語音先“接盤”
雖然外觀不太起眼,科大訊飛醫療業務副總監鹿曉亮介紹,這套小巧的系統里融入了智能降噪、語音識別和自然語言理解等多項核心技術。
“醫學麥克風運用了麥克風陣列技術,可以保證醫生在口述病歷的過程中,排除診室內其他噪音,只定向收錄醫生的聲音。”鹿曉亮告訴記者。
語音電子病歷系統率先走進口腔門診并非偶然,呂培軍對此深有體會。他介紹,口腔科門診醫生在診療過程中,一般是站在牙椅旁而且戴著手套,雙手被占用,不方便記錄病歷信息。需要在檢查結束后手寫完成病歷,容易導致醫生在寫病歷時出現遺漏或錯誤。
除了病歷,AI還將接管X光片

“口腔科病歷記錄涉及眾多專業的醫療術語,這套語音電子病歷系統都能輕松應對。”鹿曉亮說。記者了解到,目前試用的語音電子病歷系統是通用版,每個醫生使用的版本都一樣,以后可能會應用個性化語音學習技術,推出個性化版本。這樣語音識別的準確率會越來越高。
讓人工智能去“寫”令醫生和患者都頭痛的病歷,只是它扮演的一個小角色。鹿曉亮透露,除了將智能語音技術應用到醫療領域,科大訊飛也已將人工智能圖像識別技術運用于醫療影像分析,例如協助醫生在肺部CT影像上標出結節所在的位置,判斷結節大小和性質,分析準確率可達90%以上。未來這一技術還將擴展到乳腺檢測、X光片分析等領域。而口腔數字化醫療技術和材料國家工程實驗室自主研發的自動看牙機器人,甚至將實現自動為患者檢查、修補牙齒。

“總的來說,醫生為患者治病要做三件事,檢查身體、診斷病情、實施治療,”呂培軍說:“無論哪個方面,人工智能都將大有可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