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案:最近幾年來,中科院在社會各界的年夜力支撐下,在全院科研人員的配合盡力下,科技結果賡續產出,并連續經由過程結果轉移轉化辦事公民經濟主疆場。為進一步促進"對中科院亮點任務的懂得,同時增進院屬各單元進一步增強對結果轉移轉化的流傳推行,特啟動“中科院科技結果轉移轉化亮點任務挑選”運動。
中科院相干本能機能部分現已推舉2018年第1季度候選條目,迎接年夜家積極介入投票,相干得票數將作為正式被選條目標主要參考根據。感激對中科院科技立異任務的勉勵和支撐!
明天引見“冰構造探測機械人與“海翼”水下滑翔機強力支持迷信考核”,投票請點擊末尾的“瀏覽原文”。
完成單元:中國迷信院沈陽主動化研討所
(一)冰構造探測機械人完成探路運用
在我國第34次南極科考中,由中國迷信院沈陽主動化研討所自立研發的探冰機械人勝利履行了“南極埃默里冰架地形勘測”項目空中勘探現場實驗義務,聯合航空雷達和遙感拍照等微觀冰裂隙探測辦法,探冰雷達義務載荷,可對外面以下100米深的冰蓋構造停止探測,這是我國空中機械人初次投入極地考核冰蓋探路運用,為在未知冰蓋區域樹立平安運輸道路供給了勝利、平安、有用的技巧手腕和保證。該探冰機械人長2米、寬2米、高1.5米,為順應南極氣象前提和情況特色,采取全地形底盤吊掛,具有輪式和履帶兩種驅動情勢,掌握速度可達20千米/小時;采取燃油供給動力和動力,續航才能年夜于30千米。
探冰機械人
(二)“海翼”水下滑翔機初次在印度洋運用
2018年1月2日,由中國迷信院沈陽主動化研討所自立研發的“海翼”水下滑翔機順遂完成“全球變更與陸地氣候互相感化專項”印度洋夏季航次的不雅測義務,這是我國水下滑翔機初次在印度洋運用。“海翼”水下滑翔機于2017年12月11日在西北印度洋布放下水,開端履行剖面不雅測,持續海上任務23天,飛行間隔705千米,取得了190個剖面數據。“海翼”水下滑翔機已完成了23臺次運用,平安收受接管率100%,累計海上不雅測間隔12600多千米,經由過程年夜范圍、高強度的海上運用,充足驗證了“海翼”系列水下滑翔機的靠得住性和穩固性。
水下滑翔機團隊和“海翼”合影紀念